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其中,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并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这一政策导向无疑为人形机器人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面对现实需求和技术挑战,人形机器人究竟能否照顾好老年人?离自主完成养老任务还有多远?
养老人形机器人已接近成熟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尤其是中国这一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202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亿,占总人口的15.4%。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0%以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然而相比之下,全国养老服务床位仅为820万张。很显然,依靠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自然语言处理(NLP)等尖端科技的蓬勃兴起,为了尽快补足缺口,养老人形机器人作为智慧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创新方案。
1.日常起居助手
养老人形机器人能够有效协助老年人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如取递物品、操控家居设备、调节室内温湿度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帮助,对于行动受限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而言,却意义重大,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生活能力,减轻了对外部支持的依赖。
2.健康管理与监测
配备了先进传感器与健康监测系统的养老人形机器人,能够全天候监控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通知家属或医疗团队介入处理。这种不间断的健康监护,有效降低了突发疾病的风险。
3.情感陪伴与心理支持
面对老年群体常见的孤独感与无助情绪,养老人形机器人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开展流畅的对话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其内置的情感识别功能,更能精准感知老年人的情绪波动,依据情绪状态提供定制化的关怀服务。例如,当检测到老年人情绪低落时,机器人会适时播放轻松音乐、讲述温馨故事或引导简单运动,以缓解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4.智能提醒与安全防护
养老人形机器人还具备智能提醒功能,可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饮水、用餐等日常习惯。同时,通过视觉识别技术,机器人能监控老年人的行动路径,预防跌倒、迷路等意外发生。一旦老年人遇到紧急情况,机器人能迅速发出求救信号,确保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援助。
养老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挑战
尽管养老人形机器人的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广和普及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目前,养老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相对昂贵。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购买门槛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尽管科技的进步为养老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但部分老年人仍然更倾向于传统的人工护理方式,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习惯于与真人互动,担心机器人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
养老人形机器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健康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人形机器人何时将能投入护理领域的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陈殿生表示,目前,政府方面、研究机构和企业非常重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比以往的智能产品难度更大,技术也更复杂。从产品研发成熟到走向应用端,甚至能像保姆一样对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照护,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参考资料:
[1]孙毅宗,媛媛.养老陪护机器人,要懂老更要有温情[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5-01-07(002).
[2]钱童心.智能科技成康养产业“新风口” 机器人能替代护理员吗[N].第一财经日报,2024-12-09(A10).
记 者:叶家余
编 辑:卢婷婷
主 编:陈鑫
总 编:余师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