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清华大学
英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
标签:教育部直属、综合、双一流、985、211
二、学校概况
1. 师资力量
教职工总数:16835人。
教师数量:3860人。
职称结构:
正高级职务:1522人。
副高级职务:1688人。
正副高级职务合计:3210人。
学历结构:
研究生学历:3762人,占教师总数的98.05%。
博士学位:3565人,占教师总数的92.91%。
学术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14名。
2. 科研情况
以下是对清华大学2023年科研情况的整理: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9个。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7个。
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项目5个。
部委项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建设部、环保部等部委项目169个。
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214个。
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超过20亿元。
文科院系科研情况:
新增课题921项。
到款经费约4.6亿元。
重大项目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6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立项2项。
科技成果转化:2019至2023年,学校共转化科技成果738项,合同金额32.33亿元,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3714项。
校级科研机构总数: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计440个(截至2024年3月31日)。
(数据来源:学校官网)
三、专利概况
1. 专利数量
有效发明专利:21384件
2023年公开发明:4334件
2023年授权发明:2291件
(数据来源:大为全球专利数据库,截至2023年12月31日)
2. 专利族规模
(1)专利族大小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的专利族规模情况,依据为“同一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
说明:同一个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是否正在围绕发明创新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做专利申请和布局。
(2)最大专利族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最大规模专利族情况,依据为“最大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
说明:同一个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围绕某个发明创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保护范围强度。
3. 专利的布局和趋势
(1)申请趋势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的专利申请趋势情况,依据为 “已授权与申请中专利数量比例”。
说明:通过对专利组合中的授权专利与申请中专利数量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是否正在积极地布局更多专利。如果一个组合中既有已授权专利又有申请中专利,那么该专利组合往往更有价值。已授权的专利定义了当前的知识产权,而申请中(待审)专利则允许修改或提出新的权利要求,以反映当前的技术趋势。既有已授权专利又有待审申请的专利组合,往往比只有已授权专利的组合更有价值。
(2)全球布局
这部分显示了各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管辖区获得专利授权的情况。依据为“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管辖区布局专利的地区数量(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及IP5以外地区)”。
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的5个地区获得专利授权,按授权数量依次为欧洲、美国、日本、IP5以外地区、韩国。
说明:专利组合中的已授权专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的布局情况。
(3)全球申请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在中国大陆以外管辖区专利申请情况,依据为“在中国大陆管辖区以外,及通过PCT申请专利数量占总申请数量的比例。”
说明:专利组合中的申请中专利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的布局趋势。
四、专利的质量状况
1. 专利技术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技术价值评估情况(专利质量分数),依据为“单件专利平均质量得分(Q-Score)”。
说明:专利质量(Quality)分数反映了专利对于全部相关专利的整体质量。评估了发明的描述程度、创新性、对于市场/商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及其与当前正在开发和部署的技术的相关度等。专利技术价值评估进一步被细分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30个行业领域,目的是确保专利组合中的技术领域是统一定义和评估的,并且是基于该特定行业的相同评估标准。
2. 专利法律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法律价值评估情况(专利稳定性分数),依据为“单件专利平均稳定性得分(V-Score)”。
说明:专利的稳定性 (Validity)是指一件专利是否有效的法律认定,分数反映了专利组合经受专利无效挑战时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大小。这涉及评估该专利是否符合各种要求和标准,包括新颖性和创造性(非显而易见性)。专利法律价值评估进一步被细分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30个行业领域,目的是确保专利组合中的技术领域是统一定义和评估的,并且是基于该特定行业的相同评估标准。
3. 专利经济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全部专利的经济价值整体评估情况(市场估值),依据为“全部专利的整体估值”。
说明:估值方法结合了来自多个可信源的专利和财务数据,以对全球专利给出实时、客观且随市场变化而动态更新的估值。估值模型以客观方法为基础,采用 "从专利使用费中扣除"的计算方法,以确保标准化和一致性。
五、专利的潜在市场价值
1. 有转让转化潜力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转让转化潜力情况,依据为“有转让转化潜力(可商业化)的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数量比例。
说明:当某件授权专利达到了一定的质量和商业化相关度标准,并且其所有权信息与公开记录相一致,该专利即为“有转让转化潜力(可商业化)的专利”。
2. 最有价值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最有价值的专利情况,依据为“最有价值的专利”估值占专利组合整体估值的比例。
说明:“最有价值的专利”—— “皇冠上的宝石(Crown Jewels)”是AI识别出的创新主体专利组合中具有关键价值驱动力的专利。这是将专利的“质量得分”、“稳定性得分”和其他评估指标与绝对基准阈值以及相关行业的相似专利进行多维度比较后确定的。
3. 当前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中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情况,依据为“当前不具商业化潜力的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数量比例。
说明:当某件专利未达到最低的质量阈值,该专利即为“当前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一方面,针对在质量上的问题和改进空间,需进一步仔细审查每一件专利,并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在此筛选基础上,加以必要的人工审查,从中进一步筛选出确实没有必要维持的专利。
六、专利的技术领域
按照“技术群组(Technology Group)”颗粒度的大小,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分为 8个大类、27个中类和53个小类。
·最大规模的技术群组为“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利数量2076件。
此外,清华大学关注技术领域还包括:
1. 机械工程:有大量的专利,在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
2. 辐射成像检查和检测:在医学成像、工业检测、安检等方面有重要的技术布局,辐射成像和检测技术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应用。
3. 材料科学:在新材料的研发方面有显著的投入,特别是在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
4. 数码产品:在电子产品、数码技术开发方面的专注,涉及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
5.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利布局显示出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创新的前沿地位。
6. 图像生成与处理:在图像生成、伪影减少、目标成像等方面的专利布局反映了其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深度。
7.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网络安全、物联网、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专利表明在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系统领域的广泛布局。
8. 数据管理: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方向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展示出在大数据技术领域的优势。
9. 能源与环境:在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契合全球对绿色技术的需求。
10. 高技术设备与材料:温控、激光技术、半导体封装等高技术设备与材料方向的专利表明在前沿技术材料、微电子领域的贡献。
11. 制备方法、结构和装置:在材料和器件的制备、结构优化及相关装置的研发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制造工艺的改进、新型结构设计等领域的专利反映了其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创新能力。
12. 设计、监测、识别、估计、分析等:这一类别的专利涵盖了广泛的技术应用,如设计与建模、测量与监控、数据分析与计算等,显示出在工业控制、智能系统和工程分析中的重要技术创新。
13. 能源与交通:在能源技术与交通相关领域的专利反映了其在可持续能源、交通运输技术中的积极探索,包括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技术等方向的研发。
14.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前沿,表明其在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涉及微电子、医药、生物传感等多种应用。
15. 推进、优化、控制等:在自动化系统的推进、监测与控制技术方面的专利表明其在优化与控制理论、系统仿真与建模等方向的深厚技术积累。
16. 通信与信号处理: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其专利布局显示在无线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的显著研究与创新能力。
17. 电子、核能、交通技术组:该类专利展示了在电子技术、核能开发及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反映了在多个关键工业领域的综合技术布局。
18. 无线通信: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专利布局表明其在5G、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中的领先地位。
19. 光学与激光技术:光学与激光技术是精密制造、医疗设备和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在该领域的专利显示了其在光学元件、激光加工等方向的技术突破。
20. 网络通信:在网络通信技术方面的专利反映了在信息传输、网络架构、通信协议等关键领域的研究优势。
21. 能源与工业技术:在能源与工业技术方面的专利表明其在清洁能源、工业自动化及节能技术领域的积极布局。
22. 生物技术:涵盖了基因编辑、生物传感、药物开发等多个领域。
23. 特定领域材料与技术:如电池改性、钢强化、微生物油脂、金属纳米电极等,这些技术显示了在材料改性、新型电极材料、催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支持其在能源与环境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
24. 电能计量与检测技术:在电能计量与检测技术领域的专利表明在智能电网、电能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贡献。
转载自智立千仞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