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各类科技展览、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科技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成为展示科技创新与科普的重要平台。漫科学科普平台联合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蚕桑丝绸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童晓玲教授,围绕“家蚕和西藏野桑蚕的‘生存密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访谈,为公众揭开蚕类研究的神秘面纱。
中国商贸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蚕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要素,堪称是对人类近代史影响极大的动物。中国的养蚕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蚕,这一小小的昆虫,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科研团队构建了蚕群体的基因组,这一成果意义重大,它囊括了90%以上蚕的遗传信息,为蚕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因基础。借助这一基因组,科研人员能够快速对接蚕的性状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家蚕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
以培育抗高温、产量高的蚕品种为例,在基因组技术出现之前,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和试验,培育进程十分缓慢。而如今,利用基因组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快速、规模化地挖掘优异性状的控制因素,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这使得农户能够更快地获得更优的家蚕品种,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童晓玲教授提到,在西藏高原首次发现野桑蚕这一事件在家蚕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野桑蚕为家蚕提供了宝贵的对比材料。通过与家蚕进行对比研究,科研人员能够更快速地挖掘家蚕的优异性能,为家蚕的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这一发现证实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区域。这一结论不仅为家蚕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家蚕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基因突变蚕的研究为家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比如,在基因库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食性的基因突变蚕——一些可以吃苹果、白菜的蚕。这一发现有望改变蚕只能吃桑叶的传统认知,解决蚕食性单一的问题,为家蚕的养殖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此外,通过生物技术与基因技术的结合,科研人员还渴望实现家蚕抗农药的性能,使家蚕在养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减少农药对家蚕的危害,提高家蚕的成活率和蚕茧的质量。
目前,家蚕的研究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科研人员致力于增强蚕丝的强度和抗菌性,让蚕丝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纺织材料领域。经过改良的蚕丝,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医学、工程等领域也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次访谈,童晓玲研究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家蚕和西藏野桑蚕的“生存密码”,展示了蚕类研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记者:叶家余
编辑:陈 鑫
审核: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