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宣称“人类饲料”的代餐粉在社交平台引起讨论,其极具争议性的命名与迅猛的销售势头,将代餐食品推至舆论风口。
用两勺粉解决一餐饭,在快节奏生活催生下,代餐市场正以惊人速度膨胀,科幻小说中的一颗小药丸相当于一餐饭的营养,似乎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人类饲料”真的能营养好吃又管饱吗?
代餐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食物,当时是为满足宇航员在太空中营养需求,而研发的类似能量棒的食品。此后,这种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渐渐兴起,发展出固体代餐、液体代餐等多种产品形态。
临床上,医生有时也会给患者用“代餐”——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当一些癌症、胃肠道疾病等患者进食量不足、消化功能比较弱时,可以考虑用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以满足患者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
但以上情况均发生在无法正常进食的条件下,且形态也更符合我们印象中的饼干、面包式代餐。而人吃“饲料”,要追溯到2012年的美国硅谷。
食品初创公司Soylent的联合创始人罗布·莱恩哈特(Rob Rhinehart),在创业时期为更有效地获取营养,曾将人体所需的粉末状营养物质混合,调配出一杯米黄色液体,并捏着鼻子喝了下去。
此次“人类饲料”代餐粉的出现,与这个故事类似。该品牌的创始人表示,忙得没时间吃饭的时候,曾一度羡慕家里的小狗,每天吃点狗粮就能活得很健康。从狗粮联想到人类,他认为,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人类所需营养按比例混合,就是一顿营养完美的饭。
“43合1浓缩营养餐,通过219项检测,一餐热量约416大卡。”这款“人类饲料”的产品页面宣称,基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设计营养配方,含有黑麦、黑豆、高粱等多种食物的研磨粉,饱腹感时长可达4小时。
市面上部分代餐也热衷于贴上“高蛋白”“高纤维”“低糖”“零卡糖”等标签,容易诱导消费者将其与“健康”画等号。
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来规范代餐行业,只有《代餐食品》(T/CNSS 002-2019)团体标准。该标准对代餐食品的定义、营养标准、标签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实施。但团体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
据2022年一项针对我国市售代餐食品营养现状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代餐食品的能量没有达到团体标准要求的最低能量要求(200千卡),难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虚标营养成分、营养素结构失衡等问题更为普遍。
选择代餐,首要考量应是安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代餐的。
患有不同疾病的消费者有相应的饮食要求。比如,肾病患者要低钾、低磷、低蛋白;肥胖人士要低碳水;糖尿病患者要低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此外,如果代餐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有些人吃完后,可能会有消化道症状。
武汉市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孟庆彬表示,在医学上按照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划分,排序先后是营养药品、特医食品、特殊膳食、固体饮料。
营养药品的门槛最高,监管和生产流程都很复杂;特医食品的门槛也较高,在部分医院尚未准入;特殊膳食和固体饮料的门槛,低于特医食品,更低于营养药品,质量有时参差不齐,因此选择要慎重。而“人类饲料”就是属于固体饮料。
对减肥人士来说,短期使用代餐是可以的。
在选择代餐时,可以先查看成分表。例如,如果成分表依次为红豆、菊花粉和红枣干,表明红豆含量较多,属于粗粒粉,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产品标有大豆蛋白粉、果糖和大豆磷脂,代表主要提供蛋白质。
此外,我们还需要查看营养成分表,特别是营养参考值的百分比,这意味着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占全天应摄入的百分比。同等能量下,优先选择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维生素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无糖的食物作为代餐食品。
但代餐不能长期取代正常饮食。如果长期只食用代餐,可能会抑制对新鲜食物的摄取,久而久之影响饮食习惯,不利于健康。
代餐可以作为体重控制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无法替代均衡的日常饮食,每天代餐最好不要超过一顿,长期饮食还是要以新鲜食材为原料,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
参考资料:
[1]李晨琰.代餐当饭吃?莫拿健康当赌注[N].文汇报,2025-06-29(003).
[2]许愿,蒋明睿,等.减重市场,也需“健康管理”[N].新华日报,2025-06-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