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广东网友发帖晒出果肉晶莹剔透的荔枝,称相比于乳白色果肉的荔枝,此类“透明色”荔枝才是真正新鲜的荔枝。
帖子一出,随即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表示:“原来我吃的是荔枝'木乃伊'?”“我以为以现在的运输技术,全国都能有新鲜荔枝的,原来还是不行吗?”随后,不少人晒出自己吃的荔枝,让大家来判断“死活”。
真的可以通过果肉颜色来判断荔枝的新鲜程度吗?
据四川泸州合江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建翰表示,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过荔枝果肉的颜色来区分新鲜程度,通常刚采摘的新鲜荔枝的果肉比较偏向晶莹剔透,如果是放置两到三天这样不算特别新鲜的,果肉通常呈现乳白色。
但也有例外,比如仙进奉的果肉通常会带有蜡黄色,因此用此种辨别方法显然就不合适了。
囿于地域原因,我们当然没法做到像原产地人民那样,现摘现吃。因此,严格来说,只要荔枝没坏,我们都可以称其“新鲜”。而且,透明果肉和白色果肉的荔枝在营养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透明果肉荔枝会更爽脆多汁。
购买荔枝时,判断是否新鲜主要是看荔枝外壳有没有发黑。除了外壳本身泛绿的“观音绿”荔枝外,就大多数荔枝品种来说,如果果壳颜色鲜红、没有变黑,剥开后,果肉水汪汪但不滴水,一般都是新鲜的。
此外,荔枝的新鲜程度还跟成熟期有关。
同一品种的荔枝,从早期到晚期,时间跨度在15天左右。早期果肯定是更新鲜的,挂果久了,果子就老了,无论怎么保鲜都比不上早期的了。
荔枝成熟期集中在5月至8月,而不同品种成熟时间不同,早熟如三月红(3月),中熟如妃子笑(5~6月),晚熟如桂味、糯米糍、仙进奉(6~7月)。大家也可以参考此标准来判断荔枝是否新鲜。
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记载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精准揭示了“果中娇客”荔枝的保鲜困境。
现代荔枝的保鲜技术尚且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那在没有冷链物流的古代,古人们又如何“预处理”荔枝呢?
蔡襄在《荔枝谱》中系统记载了荔枝保鲜的多种方法,其中,竹筒封藏法、蜡封浸渍法堪称精妙。
采用竹筒保鲜,是最早的荔枝保鲜方法之一。将新鲜荔枝连枝剪下,立即装入新鲜竹筒中,用湿泥密封竹筒两端。竹筒既能保持一定湿度,其内部形成的微环境又能抑制荔枝的呼吸作用,这种密闭性还可以有效阻挡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据《广东新语》记载,此法可使荔枝保鲜“五六日不败”。竹筒保鲜法在古代的荔枝运输和储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蜡封浸渍法堪称是“物理阻隔”智慧的生动体现。这一方法巧妙地利用了蜂蜡的特性,将其均匀地涂抹在荔枝果皮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仅为0.1~0.3毫米的致密封闭层。薄薄的蜂蜡如同一件隐形“防护衣”,不仅有效阻隔了空气与果皮的接触,延缓了果实的氧化过程,还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阻止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降低了果实腐烂的风险。
更令人称道的是,蜡封浸渍法中所使用的蜜水,其pH值约为3.5~4.0。这种弱酸性环境对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减缓果皮褐变的速度,保持荔枝果皮的鲜亮色泽。
虽然吃不到极致新鲜的荔枝,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储存方法延缓荔枝腐烂。
吃不完的荔枝可以将其包裹于吸水性良好的微湿厨房纸中,这样就能维持局部的高湿度环境,有效延缓果壳失水干枯。之后,将包裹好的荔枝装入塑料袋或保鲜盒中,注意袋口微敞或盒盖虚掩,既能保持一定的透气性,又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最后,将包裹好的荔枝放置于冰箱冷藏室的蔬果保鲜区(温度约4-7℃)。低温环境能够有效抑制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延长荔枝的保鲜期。
参考资料:
[1]任翀.“长安的荔枝”如今有新方法保鲜吗[N].解放日报,2025-06-19(007).
[2]庄虚之.论我国古代荔枝保鲜技术的发展[J].四川果树,199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