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许多学生可能因环境变化、学业压力或人际适应等问题,陷入焦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想到要去学校就提不起劲,连爱吃的零食都没了胃口,甚至偷偷躲在房间里说“不想开学”——这就是所谓的“开学焦虑症”。
其实这事儿特常见,可能是因为要去新班级、怕跟不上功课,也可能是好久没见同学有点慌。作为一种在学生群体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科学调适心理,以积极状态迎接新挑战,是学生和家长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把焦虑赶跑,开开心心迎接新学期。
1.大脑里的“小闹钟”还没调好
人类大脑如同精密的指挥中心,前额叶皮层是理性指挥官,杏仁核则是敏锐的哨兵。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前额叶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当面对新环境时,杏仁核往往会率先拉响警报。这种神经发育的时间差,使得孩子更容易被不确定感淹没——就像新手司机面对复杂路况时,刹车系统总比方向盘更敏感。
2.身体里的“压力小马达”转太快
大脑里藏着个“压力小马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简称HPA轴),当压力持续超标时,就会触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连锁反应,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这种“压力激素”不仅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还会造成肌肉紧张、心跳加速等躯体化症状。平时作业少、能随便玩的时候,“马达”转得慢,学生精神满满;可一想到开学要早起、要考试,“马达”就会“轰”地加速,冒出好多“压力激素”(皮质醇)。
许多学生描述的“太阳穴突突跳”“胃里像压着石头”,正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的典型表现。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改变海马体结构,从而损害记忆力和专注力。
3.心理的三难困境
除了生理反应,“开学焦虑症”也体现在心理上。
生物钟紊乱——假期里晚睡晚起成了常态,大脑和身体习惯了这种节奏,开学后要求早起,自然会产生抵触。
目标缺失——假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学后骤然面对新知识、新任务,容易感到压力和迷茫。
社交适应——经过漫长的假期,孩子可能和同学联系减少,开学后需要重新适应融入集体。
1.调整作息
提前按学校作息制定时间表:固定起床、睡觉时间,减少游戏娱乐时长,逐步缩短假期生物钟与校园生物钟的差距。例如早上7点起床、晚上9点半睡觉,中间穿插学习、运动时间,让孩子身体先适应开学节奏。
2.增强运动
孩子在奔跑、跳跃、攀爬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物质。这种因子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修复,让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密集、更高效。
喜欢运动的孩子,海马体体积更大、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更高,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快记住知识点、在课堂上更能集中注意力。
3.心理建设与沟通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聊一聊新学期的期待,比如认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参加有趣的活动等,激发孩子对开学的向往。
同时,家长也要先保持情绪稳定,如果孩子表现出焦虑、抵触,不要一味指责,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担忧,表示理解,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其实“开学焦虑”一点都不可怕,就像夏天偶尔会下雨一样,找对方法就能慢慢放晴。家长多一点耐心,学生多一点勇气,跟着这份“反焦虑指南”,一定能开开心心走进校园——毕竟新学期里,还有好玩的科学课、有趣的运动会,以及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假期见闻的快乐,在等着学生呢!
请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份“反开学焦虑症指南”,然后迎接新学期吧!
参考资料:
[1]黄红玲.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9):30-32.
[2]唐闻佳.及时沟通定好计划,缓解“开学焦虑症”[N].文汇报,2021-09-01(007).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