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在家长期做饭的人,多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小崩溃”:刚掀开米缸想舀米煮饭,一低头,看见白花花的大米上居然爬着几颗会动的“黑芝麻粒儿”!
爱囤粮的宝宝们看到这一幕是不是顿觉天塌了:我买的大米可是真空密封装啊,拆开倒进米缸的时候也没看到虫子,盖子明明合得严丝合缝,为什么放一段时间就有虫子呢?这虫子难不成是“凭空长”出来的?
大米常见的生虫类型包括米象、谷蠹、米蛾、赤拟谷盗,其中米象(俗称米虫、谷牛)是最主要的仓储害虫,占生虫案例的80%以上。
1.米象
米象喜食谷粒,产卵于被喙凿的粮粒小孔内,一孔一卵,在粮粒内生长发育直至羽化为成虫钻出。它们在代谢中产生水,一生不“饮水”,最适合的发育温度为26-31℃,低温时进入假死状态,恢复正常体温后重新活动。米象喜煤气味,会钻入煤气灶出气口附近匿藏。
体型:成虫体长2-3毫米,红褐色至沥青色,头部前伸呈象鼻状。
识别特征:幼虫在米粒内部蛀食,米粒表面可见针尖状产卵孔。
2.谷蠹
谷蠹是蛀食性重要储粮害虫之一,喜欢蛀食谷类、豆类、竹木、中药材、图书,谷类以稻谷、小麦为主。如果存在大量谷蠹会引起储粮发热,造成储藏物霉变与腐烂。
体型:成虫2-3毫米,头部明显前伸,幼虫蛀空米粒形成空壳。
识别特征:多发于含水量14%以上的陈米中。
3.米蛾
米蛾主要危害粮食、油料、各种干果及贮藏的农产品及加工品等,是多地粮仓常见的害虫之一。在室温26-30℃,空气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米蛾的发育历期为45-60天,喜欢高温和高湿度。
体型:幼虫乳白色带淡红色头壳,体长5-8毫米。
识别特征:在米堆表面结网,成虫具有趋光性。
4.赤拟谷盗
赤拟谷盗常生活在粮堆下层的碎屑下或缝隙内,成虫有群集性,高温环境可飞翔。发育适宜温度为27-30℃,在此环境下25天可完成世代交替。
体型:体长2-4毫米,全身赤褐色至褐色。
识别特征:赤拟谷盗会散发一种特殊气味,发生严重时可使葡萄干、干枣、谷粒、面粉变质,失去食用价值。
我们在超市购买到的大米,生产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防虫,比如过筛,热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熏蒸、低温冷却等技术,再用真空、充气包装等封装,但为什么开封后仍有米虫出没呢?
1.粮食未熟,虫卵先行
粮食还在地里时,这些虫子就将虫卵产在了粮食内部,大米买回家后,当大米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虫卵就孵化出来了。周围的大米可以给它们提供充足的营养来生长发育以及繁殖下一代,虫子就会越来越多。
2.害群之虫,潜藏蛰伏
我们家里环境中不可避免也有虫子,他们会潜伏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装粮食的工具、器材等。如果没有进行灭虫处理,当放入新的大米后,过段时间就会长虫了。
3.暗虫产卵,防不胜防
大米在到达我们的餐桌之前,还要经历生长、收割、加工、运输等很多道流程,也有可能被虫卵污染。这些隐藏在大米中的虫卵非常小,肉眼很难发现。加工过程中,虽然会对大米进行清洗、筛选等工序,采取灭虫、防虫措施,但不能完全杀灭所有虫卵。买回家后条件合适的时候,这些虫子就会长出来了。
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建议最好不要囤太多大米等粮食,吃多少买多少。一旦发现米虫已经出现在大米中,那就应该及时进行消杀。
如果生虫不是很严重,可以将大米连同容器一起放入冰箱冷冻室里面,冷冻24小时以后取出。这时小虫都被冻死变成红黑色的,及时挑拣出来,不会影响大米原有口感。
切记不要把大米置于阳光下暴晒除虫,暴晒虽能杀死部分成虫和表层虫卵,但无法根除深层虫卵,且大米会因失水变差;未被杀死的虫卵后续仍会孵化,看似“米虫增无减”,实际是残留虫卵发育所致。正确的做法是把生虫大米堆成小山,米虫喜欢有氧环境,会慢慢爬到山峰处透气,这时候把整个“山峰”铲走就可以了。
此外,米虫不喜欢特殊气味,可以将适量的花椒粒装入小布袋放在米中,或是在米箱中的不同位置放入晒干的橘子皮/大蒜,它们散发出的香味能有效驱赶米虫。
米生虫并不可怕,甚至还能偷偷“松口气”——这大概率是米没有经过化学熏蒸的表现,是个“天然靠谱选手”!只要不是发霉和异味结块,该洗洗、该吃吃,照样香喷喷。
当然啦,想跟米虫彻底“断交”也简单:下次别贪多囤米,吃多少买多少,让米虫连“安家产卵”的时间都没有;要是不小心生了虫,记得别暴晒(越晒米越差),冻冰箱、放花椒橘子皮,都是轻松除虫的小妙招。
参考资料:
[1]李丹丹,郭道林,等.中国储粮昆虫历次调查分析与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7,33(06):38-39.
[2]吴娟,吴洁,等.专利视角下储粮害虫防治领域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24,37(8):7-11. DOI:10.3969/j.issn.1008-9578.2024.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