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未设置支持javascript
复旦又整了个大的!中国芯片被“卡脖子”有了关键突破?
发布时间:2025-10-11 17:52:59
|
复旦长缨二维硅基
|
浏览量4531
·
评论6
·
点赞175
|
漫科学
|
科创扬帆,科普同行
科普图文简介:
复旦研发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闪存芯片,存取速度提升百万倍,功耗降40%,打破存储垄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迈向芯片“换道超车”。

“复旦芯片登上《自然》,是不是意味着咱们的芯片被‘卡脖子’难题彻底解决了?”

“‘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不是提前完成了?”

……

复旦大学长缨二维超快闪存全球首颗……相信很多读者和小漫一样,这两天被这些关键词刷屏了,也让不少人心中充满期待。

小漫谨慎表示:这枚芯片算不上“全面破局”。但是!小漫的口头禅“但是”要来了——它绝对是我国芯片自主化路上的“关键一跃”,像在密林中砍出了一条新路径,让我们看到了“换道超车”的希望。今天,爱较真的小漫就用大白话拆解这枚“硬核芯片”的神奇之处。

1976941996430827522

封装后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带PCB板。来源:科工力量微博号

这枚芯片解决了哪类“卡脖子”的问题?

要懂这枚芯片的价值,得先明白咱们的芯片被“卡脖子”是个“全家桶难题”:造芯片的EUV光刻机被卡,设计芯片的EDA软件被卡,就连芯片里的高端存储单元,长期也被三星、铠侠等国际厂商垄断。

复旦团队主攻的正是存储芯片这个关键环节。我们手机、电脑里的闪存,就像数据的“仓库”,但传统硅基闪存已经逼近物理极限——就像仓库的货架再也堆不下更多货物,存取速度还越来越慢,根本跟不上AI时代的“数据洪流”。这成了制约算力发展的新痛点。

这次复旦团队研制长缨(CY-01)架构,就是将团队2025年4月发布的“破晓(PoX)”原型器件特性,与成熟硅基CMOS工艺深度融合,率先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

这块芯片的工作原理就是给数据“仓库”换了套“超级货架”:存取速度是传统闪存的100万倍,存储密度提升3倍,功耗还降了40%,而且良率还很高,已经达到商用标准。更关键的是,它没走“跟跑”老路,而是用新技术打开了新局面。

1976942228996595713

“破晓(PoX)”的工作原理。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这枚“神奇芯片”是怎么造的?

1. 核心材料

薄到难以想象的导电“高手”

芯片的性能,本质看材料。传统芯片用硅,就像用普通木料盖房子;这次复旦用的“二维材料”(比如二硫化钼),相当于找到了“石墨烯级别的超级木材”。

这种材料有多薄?把一张A4纸削薄成原来厚度的百万分之一,就差不多是它的厚度——仅1-3个原子层。但它的 导电能力却超强:电子在里面跑起来的速度是硅材料的2倍多,而且不会轻易“迷路”,这就为高速存取数据打下了基础。

可难题也出现了:这么薄的材料,怎么往凹凸不平的硅基芯片上贴?就像在坑洼的泥地上铺玻璃,一贴就碎。这也是全球科学家多年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2. 关键创新

分开造再组装

复旦团队想出了个“模块化智慧”:既然贴不牢,那就干脆分开造!这就像先在工厂做好门窗、墙体,再到现场组装,比在工地直接砌墙高效多了。

他们先在平整的“专用基板”上做好二维存储单元(相当于“高速数据抽屉”),再在成熟的硅基产线上做好控制电路(相当于“仓库管理员”),最后用微米级的“超细导线”把两者连起来。这套方案被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就像一根精准的长缨,把两种材料牢牢“拴”成了一个整体。

为了让组装更稳固,团队还给二维材料加了层“缓冲垫”(梯度缓冲层技术),就像给脆弱的玻璃贴了层防爆膜。这下,“玻璃”终于能在“泥地”上站稳了。

3. 性能暴击

每秒25亿次 快到模糊

它存取数据仅需400皮秒,也就是0.0000000004秒。换算一下,每秒能完成25亿次读写操作,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要是用它存电影,以前要等1分钟,现在眨眼就好。

它省电又能装:存1个比特数据仅耗0.644皮焦耳,相当于普通闪存的零头,手机用上它,续航可能直接翻倍;存储密度还提升3倍,128GB的手机存储量能轻松变512GB。

它能造还不贵:最关键的是,它能直接用现有硅基产线生产,不用重造光刻机等天价设备,大大降低了量产成本,良率还高,远超行业预期。

行文至此,小漫想说,这还不是“最终答卷”。我们的芯片产业被“卡脖子”是个系统工程:EUV 光刻机、高端EDA软件等难题仍需突破。就像一场足球赛,复旦的进球扳回了关键一分,但要赢下比赛,还需要全队协同发力。

“十四五”规划把芯片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核心目标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复旦的成果,正是这份规划的“阶段性高分答卷”:不用跟在别人后面去“挤独木桥”,我们能自己修全新的“高速公路”。

这枚芯片的意义,远超一枚存储器件本身——它证明了中国在半导体基础研究领域,已经从“跟跑”转向“领跑”。团队计划三五年内把芯片容量提升到兆量级,未来还能授权技术给企业量产,让“中国芯”走进千家万户。

延伸阅读:小漫的颅内小剧场

这枚芯片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啥样?

这枚芯片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它的应用场景早已写在了未来生活里。

1.AI设备“秒变超算”

现在的AI大模型动不动就有千亿参数,数据存取慢一点,生成图片、回答问题就卡顿。有了这枚芯片,随身设备的AI助手能瞬间处理海量数据,以后用手机做复杂设计、实时翻译外文,反应比现在的台式机还快。

2.自动驾驶“眼疾手快”

自动驾驶需要实时处理激光雷达、摄像头的海量数据,哪怕延迟1毫秒都可能引发事故。这枚芯片的随机读取延迟仅15微秒,比现有技术快得多,能让汽车“瞬间搞懂路况”,刹车反应再快一步。

3.物联网设备“长命百岁”

家里的智能门锁、温湿度传感器,总因为耗电快频繁换电池。这枚芯片的低功耗特性,能让这些设备续航从半年延长到两年。

4.打破国际垄断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达600亿美元,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复旦这一技术成熟后,能直接替代部分高端闪存,让我国在存储领域拥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集成电路成果再登《自然》主刊!复旦团队研制“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刷新半导体电荷存储速度.2025-04-17.

[2]复旦大学.全球首颗!复旦团队研发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2025-10-08.

叶家余
陈鑫、杨建华
余师亮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创作来源: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请联系客服
责任编辑:漫科学
评论
花开富贵
自动驾驶更安全,延迟低到可怕
霸气镇山河
这芯片真厉害,存取速度太快了
微雨燕双飞
AI反应更快了,手机也能跑大模型
摩登女郎
不用EUV光刻机,省了不少钱
诙谐小逗乐
功耗降低四成,续航直接翻倍
个性女战士
国产技术突破,为复旦点赞
漫科学APP发表评论或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