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未设置支持javascript
顾宁教授西部科学城开讲:面向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的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5-10-11 19:22:41
|
浏览量5653
·
评论8
·
点赞242
|
漫科学
|
科创扬帆,科普同行
科普图文简介:
2025年10月11日下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行走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5年10月11日下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重庆行走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领域领军人物顾宁作为主讲嘉宾,以“面向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的技术创新”为题,为现场270余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科技工作者、医务代表、高校师生带来一场高水平的科普讲座。

1976969401186885633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松光,金凤实验室党委书记李天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综合事务处处长林宇,课堂内外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赫学颖等嘉宾出席活动。

1976969401304326146

顾宁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因,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他引用多项国内外研究数据强调,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致死率高,还与衰老、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他引用“人与血管同寿”的观点,指出血管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顾宁教授呼吁全社会应关注“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针对当前血管健康评估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他指出,传统检测方法多关注局部血管,而忽视了血管系统作为多脏器强关联的复杂网络特性。他主张整合影像学、生化指标、力学参数等多维度信息,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模,构建全身血管健康评估与预警系统,实现对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判断与及时干预。

1976969401375629313

作为纳米医学材料领域的开拓者,顾宁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以铁基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型造影剂与诊疗一体化平台。这类材料具有磁性可控、生物相容性高、循环时间长等优势,可在磁共振成像中实现高对比度血管显影,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等不适用传统造影剂的患者。他进一步展示了“诊疗一体化”的愿景:通过功能化纳米颗粒,实现在血管内“可见、可动、可治”,即在精准成像的同时,实现局部药物释放、物理治疗或细胞修复,推动医学影像从“诊断工具”向“治疗平台”升级。顾宁教授透露,其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大学鼓楼医院、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临床机构,已成立南京市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开展了数百例临床研究,构建起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的桥梁。

1976969401451126785

在问答环节中,针对大家关注的纳米医学材料仪器开发进度,顾宁教授坦言,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审批、市场与政策层面仍面临挑战,但他乐观预计,相关技术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逐步进入临床。来自金凤公司、重庆医科大学、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单位代表、博士生代表、医生代表就纳米造影剂的临床应用、产业转化和技术落地的难点等实际问题现场请教,也得到了顾宁教授的细致解答。一位血管外科医生表示,顾宁教授的研究“直击临床痛点”,有望在未来改变血管疾病的诊疗模式。

1976969401543401474

本次讲座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纳米医学与血管工程领域的前沿成果,也凸显了“医工结合”在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中的战略意义。顾宁教授强调,未来将继续推动“血管信息工程”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助力心血管疾病防控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创作来源: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请联系客服
责任编辑:漫科学
评论
Lady
铁基纳米材料安全又高效,值得期待
托塔天王
纳米技术真神奇,诊疗一体化前景广阔
萌萌小懒猪
血管健康太重要了,早筛早治很关键
奇幻小魔女
农村心血管问题严重,需更多关注
岁月沉淀者
影像与治疗融合,医学迎来新变革
风度翩翩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理念超前
曲韵幽思
人工智能助力血管评估,精准又智能
晨曦精灵公主
顾宁院士讲得深入浅出,收获满满
漫科学APP发表评论或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