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漫今儿先把话挑明了:农业的“芯片”是种子,就是种在地里的种子;而能孕育出好种子的“种质资源”就是咱们饭碗的根基。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
看咱们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境外间谍就打起了我国粮食的主意:专门盯着大豆、玉米、水稻的种子偷,连种子里的基因数据都想扒走,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要断咱们粮食安全的后路!
近期,国家安全部刚曝光个案例:有境外间谍机关以高额经济报酬为诱惑,意图与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建立所谓“合作”关系,以“合作制种”名义长期向其购买亲本种子。最终,朱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还有17个涉案对象被处以不同程度行政处罚。
讲起“偷种子”,咱们先翻翻旧账,看看“偷种子”这事儿有多缺德。
清朝那会儿,咱们靠茶叶出口形成了极大的贸易顺差,英国政府为了购买茶叶,甚至不得不在墨西哥挖银矿筹钱,这贸易顺差大到让英国人坐不住。
鸦片战争之后,东印度公司的一位主管有机会来到中国,经过考察,他发现中国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茗茶品种,眼都红了。尽管当时的清政府对于茶叶的种源管控十分严格,东印度公司的主管还是通过长时间的潜伏偷走了些茶叶种子回去。结果呢?到1890年,印度的茶叶即可满足英国90%的需求,直接把中国茶挤了下去。
你看明白没?只要有了种子,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复制”财富,甚至超过竞争对手,在国际贸易中拥有话语权。
这次被盗窃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比当年被偷的茶叶种子可金贵多了。
所谓“亲本种子”,就是第一代用于杂交实验的种子,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培养的优质植株。这些种子遗传上纯净且稳定,其留种不会产生性状分离(即子代出现与亲代不同的性状,如亲代为抗倒伏的矮杆,子代却出现不抗倒伏的高杆)影响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重要的种质资源。
每一代亲本种子都是农业科学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才培育出来的成果,在发芽率、产量和健康性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就拿水稻育种来说,得到亲本种子难度非常大,由于稻花体积微小,人工去雄难度极大,因此科学家只能在野外寻找雄性不育系。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在1970年,科学家们成功在海南三亚的野生水稻中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败”。
有了野败,中国成功地在1973年搞成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正是杂交水稻突破性的科研成就,让中国摆脱了粮食危机,实现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也不再受制于国外的种源“卡脖子”困境——你就说亲本种子是不是咱们的“救命种”?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都是命根子。美国曾经的农业巨头孟山都,利用中国赠送的一粒野生大豆原种研究出了转基因大豆种子,并申请60多项专利。
尽管我国的种子资源已经比较强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水稻以及小麦咱们自己能搞定,但是洋葱、番茄、茄子、胡萝卜、辣椒、西蓝花等蔬菜种子,以及玉米、土豆等准主粮种子,好多得靠进口,每年的蔬菜种子进口量占到所有进口种子的一半以上。
并且相比于粮食种子,一些蔬菜的种子价格贵的离谱:我国的蔬菜种子部分来源于日本,比如,坂田七寸的胡萝卜种子,一罐曾经卖到13000块;樱桃番茄的种子要按颗卖,一颗8块钱,1g种子就敢要4000块——这不是让人“宰”吗?
所以咱普通老百姓得明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亲本种子等农业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被窃取的危害,不得随意透露国家重要核心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要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了,坑的是整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写得明明白白: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即便是普通种子,要出口、要跟境外机构合作也要经过审批同意。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爷爷穷尽一生的理想,也就是让咱们永远有饭吃、吃好饭;那些致力于粮食安全领域的科学家们,也为这个理想奋斗着。
咱们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都离不开优质种子资源的支撑。
作为享受这些伟大成果的我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保护好种子资源,就是对袁隆平爷爷、对所有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最好的回报——咱们中国人的饭碗,要攥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李顺武,龚太伦,等.水稻三系不育系优质高产繁殖技术[J].杂交水稻,2019,34(05).
[2]中国国家地理.偷的为什么是种子?.2024-05-23.





